来源:长沙中科皮肤病医院 发布于:2025-09-29 07:00:59
白色糠疹(Pityriasis Alba)作为一种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的慢性皮肤疾病,其临床表现以面部、颈部及上肢的色素减退性斑片伴糠状鳞屑为特征。由于该病易与白癜风、花斑癣等色素异常性疾病混淆,伍德灯(Wood's Lamp)检查成为临床鉴别诊断的关键工具。本文将从病理机制、伍德灯下表现及鉴别要点三方面系统阐述白色糠疹的影像学特征。
白色糠疹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,但现有研究提示其与表皮屏障功能异常、微生物定植及免疫调节失衡密切相关。组织病理学显示,患者表皮存在轻度海绵水肿、角化过度及毛囊角质栓形成,黑素细胞数量减少但未完全消失,这与其可逆性色素减退的临床表现一致。
典型皮损表现为直径0.5-4cm的圆形或椭圆形淡红斑,逐渐演变为苍白色斑片,表面覆盖细薄糠状鳞屑。好发部位依次为面部(尤其是颧部、颊部)、颈部及上肢伸侧,春秋季节高发,可能与紫外线暴露及皮肤干燥相关。值得注意的是,约30%患者无自觉症状,其余可伴轻度瘙痒或灼热感。
伍德灯通过发射320-400nm波长的长波紫外线,激发皮肤组织中的荧光物质产生特异性反应。检查时需在暗室环境下进行,灯管距皮损5-10cm,观察时间30-60秒。正常皮肤在伍德灯下呈淡蓝色荧光,而色素异常性疾病则表现出特征性改变。
操作要点:
白色糠疹在伍德灯下呈现灰白色至黄白色非荧光性斑片,其核心特征包括:
研究数据显示,82%的白色糠疹病例在伍德灯下表现为灰白色斑,15%呈黄白色,仅3%无明显荧光改变。这种表现与表皮黑素细胞功能抑制但未完全破坏的病理机制一致。
通过对比分析,伍德灯可有效区分白色糠疹与以下疾病:
对于不典型病例,建议联合皮肤镜检查观察毛囊周围色素残留及鳞屑结构,或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认黑素细胞数量及分布。
白色糠疹具有自限性,治疗重点在于缓解症状及预防复发:
预后方面,90%患者可在3-12个月内完全缓解,但春季复发率达40%。定期随访(每3-6个月)有助于及时调整干预方案。